优惠论坛
标题:
三珠路的写路法及攻略参考
[打印本页]
作者:
lee416
时间:
2013-1-20 10:16
标题:
三珠路的写路法及攻略参考
最近小弟在赌法上有了一些改变,很多习惯都改变过来,包括缆法、投式、目标设计及赌局模式等等都是。
2 I2 ?# @+ ^2 [! J( C
其中,在纪录牌路的处理上,也有点变化。尤其三珠路的写法,因為网赌的需要而调整了,也习用下来。
- p& ?1 U; q& V
由於三珠法是我最多採用参考的投式之一,加上小弟常跟海燕网友透过短信或QQ讨论三珠法,觉得此写路方式及思维蛮有用的,因此发帖分享一下。
o$ X/ R1 {; j9 K
以下是昨晚的一局真实牌局,用三珠路的排列,表述如下:
: k; a+ t4 B/ Y( C
2 ^: q/ D* U/ \1 C
三珠投式虽然有十多种,但小弟习常使用的还是两种為主,就是ED正反三珠(见《也谈三珠...》帖)及特龙连跳三珠(特浓兄有专帖介绍的)。
, M9 \# m* d# |, s9 R
光这样看上面的牌局,要即时辨别正反、连跳是很困难的。同观两种投式,分别标示有点繁杂,浪费时间。
0 `1 T# `( N% x r3 V
尤其在网赌时,每一口供下注思考的时间不多,如何能清楚辨别三珠走向尤其重要。
4 \% U( Z( h# r- h* ^
因為,為了方便及效率,就也採用了我所知道一种盲门三珠的写法。
N6 R5 P; `1 \$ J1 i
先把几种三珠排列法按自己需要而定义一下。
2 u( r4 o9 A/ X4 ]: {
以下是我的习惯:
5 s1 \% z) e8 I* W4 s7 h6 v
BBB 或 PPP 定义為 1 (用红色笔记录)
" O8 W# p* ^! O
BBP 或 PPB 定义為 2
~: [* V D. S6 Y- q! G
BPP 或 PBB 定义為 3
- d& w3 q5 C6 P% }' T2 h$ y2 a
BPB 或 PBP 定义為 4
: j! P: z4 F- Q2 p- A# |& ^
盲门三珠的投式,就是专攻旺门(出现的数字格式即為旺门),不打盲门(不出现的数字格式即為盲门)。具体操作下面再述。
: P% W+ N- z1 c8 d
这裡不是介绍盲目三珠。想点出的是,其实,
4 @* \ m% C1 m& j1 ]7 L4 h
正反三珠:正式,就是 1,2,4;反式,就是 2,3,4
1 R1 [( Z7 v- ]) f* b7 a- U
连跳三珠:连式,就是 1,2,3;跳式,就是 2,3,4
7 T# g. Q/ j$ U1 w" d' H5 z
用1,2,3,4去标示每列三珠的性质,只要看数字,就能看到整局牌局的变化走向。
/ R Q( e3 O4 V, Y
如上局,变成如下:
) I6 l( `" e$ E1 F) `
. ]# y/ v- R3 v
看看这局如何?
9 B8 C/ W0 k5 y
1-5列,又正又反,又连又跳,看来不好赌,但有3个 1,就表示旺连式及正式。
1 |& B' l3 e- V
看1 -6列,除第1列4為跳式外,2-6全為2个1个或1固2个的连式,5列成串连势,可採用连式投法。
$ m3 V+ S! @ c7 z/ z* R5 M
如此,7-8式胜出,第9列破列。
( c* l4 D& b. z4 X; F9 H7 J8 W
破列后,要习惯从头再审视牌局,大势仍是连式為主。第10列该观察不下注或负追连式。
7 b6 G/ T( A+ ]
如果赌全局的,小弟破列后习惯停注观察。
8 {; o, ~$ w$ d# K- J
看1-10列,除9列外,连式持续中,4仍是盲门。
4 w" {! i- ~4 m2 ?. C5 L
但要注意的是,第6-10列很明显同时為蓝笔的反式跳式,红1為盲门,存在可能由连式转為跳式或反式的势变情况。
8 ?# I3 [3 w% \
因此,其实可考虑选择以(1)连式 或(2)跳式 或(3)反式 去攻略餘下牌局。
/ H$ y O7 `2 f7 j: c) W
结合前面各列,首选仍為连式(只小势破列1次,大势不变)。
4 H5 P6 R' B* R4 I) t% S! x
11列,第1口中。
8 ?* B; ]' { y
12列,第1口负,因為连式,该追P,小心的可停注观察,寧负1注;若追连式,买P,开3,追回。
9 l$ J. |7 S0 k# k {* O
13-14列,第1口中。
y* D0 S& _" D5 J5 a
15-20列,追连式,第1口负时,因為盲门為4,所以追3,即连式,第2口补中。
+ \ Y+ U) R0 l' X% N0 @' N
至於缆法,各人赌者本色不同,各施各法,非本文讨论重点,恕不讨论。
5 u* F3 E5 T7 c4 f$ }% N
总结而言:
3 v+ \& \7 P- ?
以连跳三珠的概念,全局以连式為主,破1列,是上局。
" z- ] z9 m1 v0 r+ d
以正反三珠的概念,全局又正又反,不能赌,是下局。
( [, p5 a# O2 A4 ?3 B8 x- n' s( Y
以盲门三珠的概念,全局前半的盲门是4,全局仍是4,盲门明显,但切入点不多,是中局。
& |- W- l5 ]) t# P- W4 Y9 r
若纯以盲门三珠攻略,要参照的列数不能太少,所以可以攻略的列数不多,而盲门常变,所以此法不流行。但以此模式标示三珠,就能很清楚看到 正反、连跳的变化,盲门是最好的提示。能在最短时间内為所遇的牌局选择最佳的攻略法,这才是重点所在。有感盲门三珠的写路方式便利,故介绍於此。
6 S `1 n. [; A' g# d, `2 k8 J
如果以三珠攻略百家乐,仍请记住重点:
7 E/ r# L& P+ x# Y
一、慎选牌局。不是所有牌局均可赌三珠的。如开局4列為已括1,2,3,4 四种格式,虽偏向反式三珠,但经验告诉小弟此多為乱局,可转檯了。
/ ]2 i/ L" E5 ], {$ s6 f; v* W
二、為牌势配以最适切的投式,不要一成不变。所以,能同时掌握多种三珠投式為佳。
# L% f( G% h7 b# ^
三、随时,尤其牌局发展至中局时,或破列后,要重新审视牌势,以免陷落绝对思维跳不出来。不怕错失机遇,唯怕陷落负局。
# b# B0 j$ o, Q/ x7 Y0 ]& i
以下是另一真实牌局,你如何判势?能胜出多少列?
+ }. F/ V5 {+ H$ s
7 W* {+ I( G, k0 f U" S
我的看法改天分享!小弟无意推销三珠法,只是知道不少网友以三珠攻略,特开此帖跟各兄弟分享一些想法。更重要的,是提供一些思路,供各兄弟自行按本色调整。一些三珠法(如BACCARAT兄的4式剑法),此帖思路不见得能硬套进去。所以,谨供参考而已。
& k6 V' l4 q3 u; `/ x) y
祝各兄弟旗开得胜!
作者:
gghackerboy
时间:
2013-1-20 11:52
感谢楼主无私分享自己的心得!
作者:
sikong
时间:
2013-1-20 13:00
感谢楼主分享啊!
作者:
doudouxiong
时间:
2013-1-20 13:03
楼主无私分享自己的心得!3Q
作者:
lllsuv
时间:
2013-1-20 13:27
感谢楼主分享啊!
作者:
diyong
时间:
2013-1-20 13:29
看的稍微有点乱
作者:
Zero66
时间:
2013-1-23 12:33
感谢楼主分享心得,这个要慢慢才能体会到!
作者:
快回头吧
时间:
2013-1-23 12:47
感谢分享。。
作者:
天堂利来
时间:
2013-1-24 05:44
感谢分享..............
作者:
积少为多
时间:
2013-1-27 00:57
感谢楼主无私分享自己的心得!
% H8 I0 b. C3 J2 L" w
:kiss:
作者:
快回头吧
时间:
2013-1-28 10:58
的确明白很多。。
作者:
jinyarui
时间:
2013-1-29 18:03
感谢楼主分享心得,这个要慢慢才能体会到!
作者:
博彩111
时间:
2013-2-1 23:22
学习一下啊。
作者:
aixuexi
时间:
2013-2-16 19:26
这个三株打起来感觉很麻烦,看起来75%的机会,其实容易输
作者:
hhq
时间:
2013-2-20 16:47
楼主的诚意分享心领了,多谢...:handshake
作者:
幸运博彩者123
时间:
2013-2-20 18:55
谢谢分享了。
作者:
hwhstock
时间:
2013-2-20 18:57
在此学习啦,希望多交流经验
作者:
hhq
时间:
2013-2-20 20:30
楼主忘把图发上来了
作者:
佳096佳
时间:
2013-2-20 21:20
谢谢分享了!!!~~~
作者:
james32
时间:
2013-2-20 22:31
感谢楼主分享啊
作者:
weixiaosong
时间:
2013-5-15 23:15
多谢楼主分享!
作者:
bing121
时间:
2013-5-16 09:29
我进来看一下。谢谢
作者:
BMW8488
时间:
2013-5-16 14:56
提示:
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
作者:
kofxxx
时间:
2013-5-16 15:50
感谢楼主无私分享自己的心得!
作者:
kofxxx
时间:
2013-5-16 15:50
感谢楼主无私分享自己的心得!
作者:
kofxxx
时间:
2013-5-16 15:50
感谢楼主无私分享自己的心得!
欢迎光临 优惠论坛 (http://www.tcelue.ws/)
Powered by Discuz! X3.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