优惠论坛
标题:
千年暗室 一灯既明 继续16
[打印本页]
作者:
quyangxian
时间:
2007-12-23 08:52
标题:
千年暗室 一灯既明 继续16
娱乐城里有两种人玩得很大,一种是钱多得不知怎么花的人,就笔者在莫斯科大都会娱乐城所见,这种人是的确存在的;一种就是那种掌握了赌戏的破解策略的人,前者和后者很容易区分。如前面提到的买两张牌的拉号子,笔者听说了已经被破解的传闻,在娱乐城里就观察到了越来越多的人很有章法地玩得很大。但拉号子这类赌戏,一旦遭到破解,就直接意味着正收益率,不存在也不需要着变注,一旦很多赌客都以大赌注玩的时候,那么其使命就结束了,因此这种一份钱可买两张牌的游戏过了不久就被取消了。
0 N; F& m% W/ t8 ^2 ?1 G& Z4 ^
9 s9 ~; X$ _, e& B( ]1 U( u, t/ a
可能很多赌戏的发明者自己也不一定清楚,或者并没有准确地计算出所设计的赌戏的正确策略和收益率,在某一天被人破解之后,会出现娱乐城开始纷纷改变规则或把某种赌戏撤下来的有趣现象。
. L' ^1 A; G3 M& v3 E& M
/ S3 ~' P9 \5 i: U6 R
在莫斯科米拉日娱乐城,有一种被称为“有十二张‘Joker’的二十一点”,使用的也是六副牌,但和普通的二十一点不同的是,每副牌不是52张,而是54张,多了两张被称为“Joker”的牌,六付牌共多出十二张,它们的作用是,不管什么样的牌组合,只要出现了“Joker”,该组合的点数就为“21”点;而且在游戏中的点数“Blackjack”只当成是普通的“21”点,没有了3:2的赔率值;还有一个不同之处就是,赌客爆牌并不意味着输,当庄家也爆牌且点数更大时,如,赌客“22”点,庄家爆牌的点数是“23”点或以上,或赌客“25”点,庄家爆牌的点数是“26”点等等,赌客并不输,但也不赢,相当于“Stay”。在此可以作一个简单的分析,首先,“Joker”的作用是使得庄家在拿小牌时也不容易爆 牌,其次,当庄家拿小牌时,赌客要得到爆牌还可以不输的好处就必须冒爆牌的风险,它们都是要减弱算牌的作用。
3 r) ?. y1 @' A2 U: g9 s
+ @& G" O5 v8 S4 H0 V; A6 ^2 x
笔者的研究表明,和普通二十一点相比,该游戏的策略发生了很大的改变,如果按照正确的策略,使用前面介绍的大小牌算牌法,在真数为0到 10时对应的收益率依次为:-0.68、-0.36、-0.04、0.30、0.65、1.01、1.38、1.74、2.13、2.54、3.00,算牌的作用降低了一半,而且只在真数为+3时才有正收益率出现。不过还是比轮盘好多了,至少以适当的注差策略还是可以赢的,在实在没有什么好赌的时候,玩一玩也可以。
5 `# p8 x% e3 j4 K' C7 R
& W6 [7 i+ G9 b% ?# t) g
一次,笔者在一个娱乐城里玩的时候,见到了自称是该赌戏的发明者——米拉日娱乐城的经理之一,笔者向他报出了赌戏的相关数据,他认同了笔者的说法,笔者因此开玩笑说:“如果有更有利的赌戏,为什么要玩你这东西”
( }2 o4 `! }' ^* R% m
$ @& w& q' b, I0 l
懂赌的人或者说职业赌家关心的是赌戏的收益率和正确的策略,普通赌客关心的是该怎样下注,赢了怎样下,输了又怎样下,需要下多大等等,前者体现了知识和现代计算手段的威力,后者不过是比较简单的整数加减乘除,这种加加减减的东西以一种从里到外彻头彻尾的简单来迎合读者,如果它也能产生奇迹的话,也不用等到今天,早就该发生了。不可思议的是,不仅有很多赌客陷于其中不能自拔,还有一些写赌书的人也加入到这个行列之中,他们对待Dubo也太随意了。
# F% i1 i ^5 [# q+ K
2 Y4 B) a6 Q/ N; f. E6 D2 _5 j2 V
当然,正如我们在前面介绍的,莫斯科的娱乐城也绝非娱乐城中的善类,只是更敢于和赌客斗智,一旦娱乐城失败,你可以真切地看到它的真面目,在这里,你会深深地感受到,Dubo不是运气,Dubo是策略和收益率,Dubo是一种智力的较量。
. f, H. s. a" X% B* `( D
作者:
jianliang
时间:
2007-12-23 20:35
标题:
re:顶一下.........
顶一下.........
作者:
haixin178
时间:
2007-12-24 09:08
标题:
re:继续~~~~~~~~~~~
继续~~~~~~~~~~~
作者:
平凡
时间:
2007-12-25 02:17
标题:
re:再顶一下!!
再顶一下!!
作者:
旋风
时间:
2009-10-16 03:14
. . . .
欢迎光临 优惠论坛 (https://www.tcelue.ws/)
Powered by Discuz! X3.1